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挥优势      老有所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路径
发布日期:2019-02-19 17:47:51   作者:自治区供销社   来源:    阅读:

近年来,自治区供销社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新疆林果业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的基本情况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坚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把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谋划,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疆林果面积已达2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000万吨,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其中,南疆四地州林果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果品产量500万吨以上,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平均达2200元,部分地区林果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供销社系统拥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不含棉花加工企业),疆内建立了乌鲁木齐等6大生产加工和物流基地,年加工能力50万吨。带动种植户10余万户,提供种植信贷资金20000余万元,发展订单农业60余万亩,增加农民就业和季节性就业1万余人,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依托新疆供销学校和相关企业,开展果汁酱加工和农产品保鲜专业人才培训,参与农村知识青年、农民经纪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创业培训活动,年培训5000余人次。直属新疆果业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成都、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建成新疆特色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9个、物流配送分仓9个、连锁网点和商超专区专柜2000多个;经营新疆“名、优、特、新”农产品近万种,成为新疆农产品对外宣传、展示、销售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布局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全链条”聚集。近年来,全系统紧紧围绕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特色林果资源优势,以新疆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乌鲁木齐、吐鲁番、和田、喀什、阿克苏为加工及物流配送基地为中心,以标准化加工车间、保鲜库、物流配套服务设施为基础,以收购加工红枣、核桃、鲜杏、葡萄干等林果业产品为主业,提供农产品仓储物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仓单质押等服务,不断提高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新疆农产品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南疆农民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带动作用。

(二)引领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全系统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流通、农民增收。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追溯等体系认证,支持企业与农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品商标+绿色有机认证”品牌建设格局,打造了“西域果园”“巴口香”等数十种优质品牌。

(三)推动组织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农户“双赢”发展。通过建设完善具有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殖培训、订单收购等方式密切与农民的联系,提高农民种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农户联动发展。巴州、伊犁州、博州等供销社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社员以订单形式建立稳定的原料收购关系,拓展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供销社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四)联动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市场“孵化”成熟。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手段,依托社属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服务主体,将分散的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引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昌吉州供销社加快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和运营力度,形成一个集现代物流与传统商贸相统一、网络经销与实体交易相结合物流网络。伊犁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供销社推进“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供销超市建设,形成了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的经营模式。

(五)搭建“线上线下”外销平台,促进农产品外销市场“虚实”融合。新疆果业集团在全国建成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配送分仓18个,发展经销商、加盟商100多家,建立商超专区、专柜等销售网点2000多个,与各大商超合作开展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专柜联营业务和商超基地直采业务;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服务中小企业1000多家;“十二五”期间,累计经营农副产品100多万吨,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带动农户10万多户。新疆果业集团创建新疆林果网B2B交易平台,已拥有会员1000多家,网上认证企业百余家,合作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及机构20多家,累计实现网上交易额9.3亿多元。运营管理“淘宝特色中国—新疆馆”;承接服务疆内19个地、县的区域电子商务建设工作。巴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等供销社利用援疆机制,以专业公司、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的经营服务网络为依托,在提升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层次、延伸市场开拓广度、增加市场开拓深度上继续下功夫。巴州、伊犁州、阿克苏地区、昌吉州、喀什地区、哈密地区等供销社积极与邮政、商务部门对接,筹划建立覆盖全地区的农村电商系统,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开展网上销售,积极开展与“供销e家”平台共融共建工作,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途径。

三、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够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一致性、供货稳定性、品牌认可度不高,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二是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运距远,运费高,物流损耗量大,没有价格优势,在内地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在推广和销售上未能形成合力,本地产品在网上推广、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网络品牌,知名度不高。

三是销售渠道和信息面窄,信息共享不够,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交易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内地的大中型批发市场没有建立新疆干鲜果品批发交易渠道和平台,不利于果品大批量、大范围的销售和流通;另外网络销售、O2O社区便利体验店等新兴的销售模式运用滞后。建成的销售网点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内陆地区的销售网点建设基本空白。

四是南疆四地州林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流动资金少、覆盖范围小、运作不灵活、竞争能力弱,导致对果农的带动能力弱,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农产品加工和收购季节性强,产品上市相对集中,由于缺少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形成了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

四、做好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提升优质农产品质量。加大对特色林果产品用药、用肥技术质量管理,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力度,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增强获证产品的保护措施,努力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以区域特色为优势,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以优质品牌为依托,培育加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影响带动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全疆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将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列入农业担保体系支持范围。积极开展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政府+银行+担保”等多种服务模式。

(三)以技术和人才为保障,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和研发新工艺、新技术的企业给予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产品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生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紧缺人才。

(四)以完善市场布局为基础,扩展营销网络覆盖范围。建立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销地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及储运费用补贴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和损耗、提升物流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集产品展示、销售、贮藏、保鲜、加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销售聚集区,探索建设农超直供、连锁配送、网上销售、期货交易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方式;进一步拓展新疆农产品销售网络的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网络销售、社区体验店等新型营销模式,并在有影响的批发市场建成新疆林果产品的批发专区,构建批发市场、商超、中小型社区便利店和网络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的销售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在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引导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淘宝、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形成在疆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五)以多种媒介宣传为载体,提升新疆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及公共汽车的车身、飞机、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广告牌、灯箱等影响面广、消费者易接受的特征,长期宣传及推介新疆农产品。通过举办以新疆特色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新疆农产品,提高新疆农产品的知名度。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