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挥优势      老有所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我国北方草种产业建设前景可期
发布日期:2018-10-07 00:51:07   作者:朱进忠,朱凡   来源:    阅读:

编者按:新疆老科协通过分析新疆乃至国内草种行业发展状况,认为新疆具有发展草种业的先天优势和区位优势,应当有所作为。于是,就把“新疆建设国家草种业基地”作为课题,先后深入到自治区有关厅局、地州、县市以及宁夏、内蒙等省区考察,并形成可行性报告,受到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和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的批示。与此同时,新疆老科协还联络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老科协,商议并形成建设西部草种产业基地报告,上报中国老科协,建议作为2019年调研课题。本期刊发的这篇文章,系新疆老科协调研的成果之一。

我国西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具有发展草种业的先天优势,适宜国内多种优良牧草的繁殖,所生产草种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保证,加之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十分有利于草种生产和规模经营。西部区还具有经营草种业的区位优势,可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草种业,不仅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种源,同时也可将所生产种子出口国外,在经营上完全有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形成草种业新型产业。

发展草种业的必要性

草种是发展与建设现代草牧业、城镇绿地建设、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业“三元结构”建立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材料,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一样,在保证食物安全、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经济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牧业推进的重视,草种子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2017年我国种草用种,仅进口牧草种子数量就达5.7万吨,同比增加71%。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草生产用种对国外种源的依赖性极大,用于商品性草生产约85%以上来自于国外供种,城镇绿化约95%用种需要进口。

回顾我国草种业的发展历史,过去也曾一度重视过,但后来由于草种需求的急剧增长,进口与自产严重错配,阻碍了草种业的创新发展,直接造成草种利用基本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从国际上看,只有建立起自身强大的种产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掌握全球市场和产业的制高点,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草种作为发展畜牧的根基,保障国民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必须重视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快速建立起“中国草”主要用“中国种”的草种产业,尽快摆脱目前中国草主要用外国种的状况。

草种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草种业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具有一定规模的草种生产企业尚未形成,虽然有一些专营草种公司,但多为贸易企业,并以销售国外草种为主。目前的草种生产,仍以非专业化生产占主流,农户分散生产占70%,基地项目政策性生产占10%,草种子公司生产仅占20%。

在草种业的发展上,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较大规模的专业化草种繁育企业,现有以草种生产为主企业多处于“作坊式”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从事繁育的农户,其产品主要来自于种草的自留种子田,种子生产只是牧草生产的副产品,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均无法保证。二是草种子繁育缺乏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繁种企业或农户没有严格按 “育种家种子、 基础种子、 登记种子、 审定种子”建立繁育体系,所生产的草种品种混杂,存在较严重的质量问题。三是优质牧草种子生产需要通过成套加工设备和辅助设备,而零散农户选择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面对机械设备价格昂贵难以负担,小规模生产又致使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四是政府和社会对发展自主草种业的关注度不够,信心不足,“造船不如买船”的思想在业界仍然占主导地位,国家扶持种业建设投入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年的建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国草种进口国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以及欧盟和东盟各国, 2011年以来全国商品草生产田面积逐年增加,草种需求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苜蓿种子的进口贸易情况,2010年进口量为380吨,2012年增长到1570吨,2013年为1880吨,2014年达到2460吨,2017年降至1000吨。从草种进口总量来看,2017年达到57000吨,同比增加71%。其中,黑麦草种子31000吨,同比增加53%;羊茅种子15000吨,同比增加96%;草地早熟禾种子6000吨,同比增加191%;苜蓿种子1000吨,同比减少9%;三叶草种子3000吨,同比增加92%。

在草种价格方面,苜蓿种子2017年平均到岸价格5140美元/吨,黑麦草种子平均到岸价格1044美元/吨,羊茅子平均到岸价格1930美元/t吨,草地早熟禾种子平均到岸价格4100美元/吨,三叶草种子平均到岸价格4070美元/吨。

分析草种消费市场现状,以苜蓿种子市场为例,随着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全面启动,特别是2012年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实施,苜蓿种子市场逐步回升,需求量逐年大幅增长,2012至2014年达到5000至7000吨,平均每年为1660至2330吨,产值达到2亿至3亿元人民币,随后持续增长。但在2017年苜蓿种子的需种量下降幅度较大,其原因可能与种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种植面积趋于饱和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在种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盲目性,导致一些企业与农户生产效益低下,不得不压缩面积。从2017年进口草产品的结构与数量不难看出,草产品进口的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往以苜蓿草产品进口为主向多元化草产品发展,如燕麦草的进口2017年达到了31万吨,同比增加38%,天然牧草进口11万吨,同比增加48%。随之国内草种的需求结构与数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西北与东北地区,用于牧草种植的草种消费需求主要以苜蓿为主,粮改饲地区多以一年生饲料作物为主,如青贮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燕麦等。青藏高原主要以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青稞等占一定比例。南方地区主要以禾本科牧草种子的需求为主,并以一年生黑麦草种子需求量占主导地位。

从市场消费结构来看,国产种子因适应性强,种植风险小,种子价格便宜,在市场消费结构的比例中会逐年增加;国外种子的进口量增加会放慢。

随着国家对发展草牧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草业的发展对各类草种业的需求会逐年增加,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部《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草原生产能力和草原生态功能建设预计需求种子超过260万吨,平均每年至少需要50万吨。而近五年,我国牧草种子生产量为每年7至10万吨。在未来10年中,我国将建立人工草地30000万亩,改良草地45000万亩,治理“三化”草地49500万亩,将需要牧草种子2000万吨左右,目前仅有300至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价格方面,未来五年苜蓿种子进口价格稳中有升,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将维持在每吨5000美元至7000美元之间,其中丸衣种子比裸种子便宜30-40%,维持在3000美元至5000美元之间;国产种子价格将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每吨35000元至50000元人民币之间。

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我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最基础的支撑就是种子,尤其是适应不同区域的本土草种。所以,加快草种业发展,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种业势在必行。

综观我国草种业建设的发展环境,进入21世纪,在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的大力支持、企业的顽强拼搏下,中国草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国家对发展草业更加重视,2011年中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有偿奖励机制;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草业界“关于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建议”给予批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草业企业时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农业部下发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和“十三五”大力发展种业的规划,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草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广阔前景。2014年7月20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会议发布的《中国草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人工种草面积达2.8亿亩,年理论产草4500万吨;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三类饲草种植加工业;全国登记统计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00多家,分布在21个省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提出,中国正在发生从耕地农业到草地农业的变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由“灰”变“绿”的“色彩”转型,宜通过设立绿色标准、发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基金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绿色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减贫有机结合的机制。

2015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 、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草种业专家们认为,全国年口粮需求2亿吨,可转化为肉、蛋、奶的饲草需求量高达5亿吨。预计未来15年,中国动物产品消费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饲草料的缺口巨大,草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已形成草产业发展的国家支持系统,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和支持草业的发展。其中,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44亿元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建立人工草地36.7万公斤,投入135.7亿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投入1.37亿元实施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从2011年起,国家每年下拨134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国未来要在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农业,预计到2020年,在草业的补充下,中国将进入粮食稳定自给、并有余粮和饲料出口的新时代。

我国西部地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自然降水多在300毫米以内,日照时数超过300h,并有可控性强的灌溉条件,生产草种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保证,加之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十分有利于草种生产和规模经营。依据西部地区发展草种业的先天优势,选择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内蒙古地区建设草种子专业化生产基地,可形成具有中国草品种特色的制种中心。这些地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区位优势,建设与发展草种业,不仅可以为国内其他省区提供种源,同时也可将所生产种子出口国外,在经营上完全有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形成草种业新型产业,并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止2017年,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草品种533个。其中,育成品种196个,引进品种163个,地方品种58个,野生栽培品种116个。这些品种中大多数草种可在西部这几个区域繁种,并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与质量。

在这些区域内,有长期从事牧草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研发工作的基础,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种子扩繁研发,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商相结合的草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对加快草种生产的国产化与产业化,创建品牌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

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发展草种业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只要决策得当,监管到位,建设与发展草种业,可成为国内重要的草种生产与销售基地,会给区域经济、社会带来较大效益。

建设草种业基地的思路

打造国家级草种生产基地和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草种业的建设,应以实现草种国产化与打造国家级草种基地为目标。建设工作应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竞争力、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集选育、繁殖、推广与销售一体的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与草种经营企业。生产种子在满足国内用种外,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种子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组建方式。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内气候条件和草种特点进行匹配,采取企业加技术支撑单位共建方式进行,基地的建设数量宜少不宜多,应以有工作基础和技术储备的企业和技术单位联合实施。

政府的扶持与推动。草种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待发展的产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涉及到国家多个部门和多项政策,需要各级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的配合,特别是在建设初期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只有各方给予大力扶持,才能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才能做大做强和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充分凝聚与发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全面提升草种生产科技水平,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加大育种、种植、加工以及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大国产种子的推广与宣传力度,强化草种产业的技术支撑。

草种产业是充满生机的朝阳产业,重视建设与发展,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