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科协、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由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疆牧草种业发展”论坛于7月12日至13日在塔城地区召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自治区畜牧厅草原总站、畜牧总站、畜牧科学院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论坛。
7月12日下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新疆瑞吉兰德牧草种业公司的产、学、研基地。在新疆优质大叶苜蓿原种种植田。新疆瑞吉兰德公司首次运用新疆农业大学的宽窄行穴播种植技术,大叶苜蓿长势喜人,受到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公司种子质检中心,与会代表观看了集滴灌带铺设、种子穴播、覆膜一体的机械式精量播种机,播种量仅用50克/亩,出苗率达到95%以上,为大面积采用牧草种子精量、穴播种植技术提供了物质保障。
13日上午,论坛开幕。自治区第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自治区科协名誉主席、中国老科协副会长、新疆老科协会长张国梁,新疆老科协副会长李寿山、常务理事李君义等领导出席论坛。自治区科协副巡视员李永晟、塔城地区副专员阿依丁·托留汗、塔城市副市长郑本明致辞。
论坛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作了《我国苜蓿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的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教授毛培胜的报告主题为《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与限制因素》;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张博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疆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朱进忠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疆建设国家级草种业基地的思考》;新疆瑞吉兰德牧草种业公司总经理朱凡就公司的发展定位、发展规划、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几个方面,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经验。
13日下午,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本次论坛主题“绿色、创新、精准扶贫——新疆草种业的建设与发展”,结合四位专家的专题报告、新疆及塔城地区牧草种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现代牧草业发展是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部署,也是奶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需求。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牧草业建设推进的重视,各类草种子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草种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在充分肯定新疆乃至我国在牧草种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牧草种子供、需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各类草种需求量每年达到50至60万吨,大部分牧草种子依赖国外进口,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在贸易战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牧草种子生产、种植、引进、销售中缺乏相关立法和相应的管理,乱象丛生,亟需规范;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牧草种植资源和先进的种植及生产管理技术,但缺乏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的有效合作机制,牧草种业没有形成大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鉴于上述问题,专家学者对加快草种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加大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我国优势牧草种子的培育、扩繁和生产的进程,将种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确保种子安全;引进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在引进国外优质种子基础上,消化、集成国外的先进技术,培育适合我国资源禀赋的优良种子;强化牧草种子生产、引进的规范化管理,通过立法和严格管理,抵御国内外劣质种子进入我国市场;将发展草业与精准扶贫和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施草业精准扶贫和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牧草种子在农牧民增收和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建设国家级草种业基地,新疆、甘肃、内蒙、宁夏等省(区)具有发展优质牧草种子的得天独厚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区域水土、光热、种质资源、技术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建立国家级的优质牧草种子和牧草生产基地。
张国梁在讲话中指出,通过本次论坛的讨论成果,我们要认识到发展新疆乃至我国草种业的重大意义:草种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发展新疆草种业的紧迫性;建设国家级草种业基地的可行性;发展草种业走校企结合道路的必要性。同时,还应关注价格问题、效益问题、育种和扩繁技术问题。他希望本次论坛结束后,新疆老科协应与自治区科协、自治区畜牧厅积极协商,达成共识,为推进新疆牧草种业产业化,尽快形成政策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