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坚持“四服务,一加强”的宗旨,自觉地保持和增强工作的政治性、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正能量。从2011年起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学会,2016年被评为第一届中国老科协先进集体。
鉴于老科协具有大量各学科老专家和各部门老领导的组织优势,浙江省老科协一直把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作为工作重心。2008年6月起,充分发挥各分会和团体会员之所长,围绕省委中心工作,从科技角度出发,向省领导呈送56篇“建言献策”报告,获包括三个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35位省领导的117次重要批示,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选题是关键
2009年6月底,省老科协向省领导呈送了“浙江省台风特征及对策”,这是因为,从2001年到2008年,浙江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超过百亿,死难人数超过百人,成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省委、省政府在台风季节的中心工作之一。因此,省老科协与气象分会商议,由南京气象学院毕业的原浙江省气象局局长、时任气象分会会长席国耀牵头,组织一批专家,耗时近一年做成这一课题。因为退休以前他们大多干的就是气象工作,经验丰富,知识专业,调研及获取资料也相对方便,在2009年台风季节来临之前结题并送省委省政府,引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对老科协呈送的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老同志整理的这份‘台风特征及其对策’材料非常好,对于我们进一步高度重视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请防台办认真研究这九点建议,扎实做好今后工作。”另一方面亲临抗灾指挥部和第一线,在“莫拉克”台风从台湾向浙江移动的过程中,紧急组织转移47万多群众和做好抗台风准备,致使全省经济损失大为减少,因台风死亡人数仅1人。为此,党中央专门致电表扬。
用人是根本
选好“建言献策”课题的负责人对是否选此课题和课题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协会特别重视。
比如,《浙江台风的特征及其对策》在选题的同时,认真考虑了课题组的负责人。原浙江省气象局局长席国耀既有气象专业的学历背景,又有在气象部门多岗位工作几十年的经历,可以方便使用本省气象的历史档案,去基层调研也比较熟悉,所以课题做的既科学又扎实。同时,还聘请了省老科协副会长、原杭州市分管这放面工作的副市长安志云为顾问,由他出面多次召开分管这项工作的老领导商议气象分会课题组提出的对策,给予充实和提高,使这一“建言献策”既及时又科学,而且对策实际合理,为后面应对“莫拉克”台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是基础
2016年省老科协去桐庐县老科协调研,发现桐庐县老科协在会长、茶叶专家陆文虎的带领下,致力于帮助林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利用三大类。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4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3亿多元,其中林下养殖业产值5300多万元,林下种植产值7800多万元,森林旅游直接产值1.5亿多元。
省老科协认为,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应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尤其是浙江耕地资源有限,人均只有半亩耕地,但山林资源比较丰富,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的格局。如何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让农民增收,鼓起他们的“钱袋子”,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浙江农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势在必行,而且大片公益林建设对促进全省生态发展也十分有效。调研证明,如能对林业用地综合立体使用,在大规模建设公益林的同时,注重发展林下经济,借助林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大有可为。于是,省老科协联合桐庐县老科协向省领导呈送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帮扶林农尽快致富,促进社会生态发展》这一“建言献策”,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作出批示:“发展林下经济,大有作为。请林业厅阅研。”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茅临生批示:“这篇调查报告的主题立意很高,落脚点很实。林下种值(含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森林综合利用是浙江未来新的增长点所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资源所在、抓手所在,将会使生态环境达到最优化,(有合理的各层次植物、动物的配比结构),也是生态建设的最高实现形式。因此,在加快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把好度,优化生态系统。”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批示:“请林业厅林厅长阅,浙江山林多,耕地少,发展林下经济大有作为。在继续探索林下经济的模式和途径的同时,对已经成功的典型要及时总结推广,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责任是保证
老科协的老专家和老领导都是抱着希望继续为社会奉献一点正能量的目的而来的,对调研和“建言献策”的热情完全是责任使然,老有所为,乐在其中。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充足的时间和专业知识及经验,又能保证其调研质量。老科协为其搭建的平台,领导的关怀和社会的充分敬重,也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持久的发挥。
一些有战略眼光的老专家和老领导认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有一流的专家,还要有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包括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技工,才能保证各种产品和社会服务(比如水、电、煤气、道路等)的高质量,德国经济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省老科协在2008年6月向省领导呈送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研究》得到了,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和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时任吴国华等领导的重要批示。陈敏尔批示:“省老科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有事实、有分析、有对策,比较系统、实在”胡国华批示:“省老科协做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针对性强,有分析、有对策,可供省人大有关职教课题调研中参考。感谢省老科协对我省职教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第二年,省政府就增加了“职教”经费,省教育厅也十分重视并致函省老科协表示感谢,这也为全省经济创新发展储备了更多的“工匠”。
实效是目的
2010年,杭州市老科协建设工程专业委员会路桥组的7位专家在课题调研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地铁东站东端施工进度缓慢,严重制约整个东站工程总工期的按时完成。杭州地铁东站东端工程由中铁二局施工、地铁公司管理。自2008年11月1 5日杭州地铁坍塌事故发生后,工期的进度明显减缓,按计划工期要求,其站房P—Q轴范围工程须于20 1 0年11月底完成。但当时的工期却严重滞后,估计会拖延4—5个月,要在2011年3月或4月才能竣工。这将严重影响铁道部、浙江省关于加快实现2011年底沪杭、宁杭、杭甬客专开通,接入杭州东站的总体要求。
2.杭州市东站东西广场尚未进入实质性施工。杭州东站枢纽东西广场综合体项目是杭州铁路东站枢纽的重要配套工程,总用地面积约4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 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8亿元,其中地上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东站枢纽东西广场必须与站房工程同步开通。虽然东西广场已开工,但实质性施工还未正式全面展开,按当时的施工状况,很难兑现。要与站房工程加强施工对接,站前广场施工必须保证站房钢结构吊装所需的工作面和交通物流的畅通。
3.太阳能光伏电建设问题尚未落实。杭州市政府提出并向铁道部汇报,要在新东站建设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9兆瓦以上)工程。这是个颇具远见低碳环保的决策。
但当时该项目的投资都还没有落实,运行、管理等均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整个“东站”工程总体工期的如期按质完成。对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七位老专家心急如焚,及时提出了《铁路杭州新东站枢纽工程施工中急需解决的上述几个问题及其建议》:
希望市领导进一步加强领导、及时检查该重大工程的建设进度;
建立工程整体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使各项工程能互相衔接,确保工程顺利地如期、优质完成。
建议由老科协及时送达省 市领导,得到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等四位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给予指示,黄坤明的批示是:“谢谢,建议很有针对性、建设性,请志宏同志了解近期进展情况及需协调的问题,我去调研一次。”他亲临工程现场调研、协调,从而全面推进项目按时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