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师贞,女,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新疆医学院(现新疆医科大学)首批命名为学科带头人。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新疆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超声工程学会名誉主任等职。从医50余年,潜心研究心血管学专业,尤其擅长心脏B超的研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血管领域有较深造诣。自治区知名专家,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及自治区科研进步奖。2013年4月21日,汪师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乌鲁木齐市逝世,享年88岁。
汪师贞教授194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院。1957年她与丈夫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开发新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夫妻双双离开环境优越的上海来到刚刚建院不久的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负责该院内科领导工作。当时,这个科规模小、技术力量也十分薄弱。汪师贞一到科里,首先抓人才的培养和科室的建设,她采取边培养边建设的方式,上班时带领医生给病人看病,下班后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她对科室医务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并且以身作则。她时时在科室医务人员中提醒、强调:要尊重病人,要以诚相待。上班时不闲聊天,不干私事;在给病人诊断时要全神贯注不接电话,不说与病人无关的话;要尽量向病人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听取病人及其家属讲述病情。这样,不仅体现医务人员对患者责任感,同时,也有益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在给学生讲课时,要求每一个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过硬的临床业务技能。她更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亲自为她们制定教学方案、备课,到课堂上听课。就这样,几十年来,汪师贞教授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数以千计,不仅遍布天山南北,有的还支援内地,不少人已成为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
1979年以来,她开始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先后担任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重任,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在她的精心培育下成才。由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心血管专业不仅有雄厚的师资队伍,还有像汪师贞这样资深教授,在1986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博士点”,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汪师贞教授是该点首任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培养博士生20名。与此同时,她曾领导过的内科已发展10多个按专业划分的专业科,这些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其中心血管病、血液病、肾病等治疗技术已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每当医务人员回顾内科发展史时,都说:“是汪主任为我们打的基础好。”
在临床治疗中,汪师贞教授始终将一些多发病、常见疑难病作为重点研究,因为这是“群众病”。例如,多年来在临床上她发现在新疆患有高血压的哈萨克族病人与日常饮食中食盐摄入过多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她除在日常临床中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外,还亲自率科研组奔赴发病率较高的农牧区进行实地科研调查,提出通过节制食盐摄入预防高血压、保持血压正常的保健方法。在此基础上,她又与上海医学科研机构合作,进行“营养代谢和高血压”的研究,为广大群众防治高血压病和普及健康知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科研成果也受到国际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心血管病是迄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汪教授便开始从事对该病的研究。对心血管病的防治,首先要作出准确的诊断。她领导的内科多年来始终把对心血管病的诊断作为科研重点,并取得突出成绩:六十年代撰写出我国首部《临床心电向量图学》;七十年代编写了《超声心动图诊断学》;八十年代她和同事又撰写了《心血管急症诊断治疗学》。从而,使新医大一附院在心血管病诊治上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为进一步提高诊断技术水平,1984年医院在她筹划下,建立了“心脏B超室”,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使新医大一附院对心血管病防治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她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和自治区科研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有较高价值专业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还被国家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优秀专家”、“三八红旗手”等多种称号。同时,她还受到众多专业学术组织的聘请,先后担任了全国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新疆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超声工程学会名誉主任等职。为弘扬汪师贞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辉煌业绩,新医大一附院于2001年特为她出版一册精致画册《汪师贞从医五十周年》,自治区党政领导为其亲笔题词,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题词道:“献身医学保民健康,育人成才支援边疆。”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题词:“救死扶伤,教书育人,堪称楷模。”在纪念册中,她的学生纷纷攥稿,尊称汪师贞教授为“无私的奉献者”,“难忘恩师”,“新疆心血管超声诊断的创始人”。
从1978年起,汪师贞教授担任过四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位高了,待遇变了,而她那种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敬业精神丝毫没有变。在任职期间,她积极参政议政,处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多次率自治区政协医药组深入天山南北边远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做出了正确抉择,有不少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汪师贞就率领医疗队深入到和田、喀什、塔城、阿勒泰等10多个地、州、县、市去进行医疗扶贫,被各族群众称为“关心人民疾苦的好领导”。
在医院里,她始终把自己视为普通医务工作者,除了处理政协有关事务外,长年坚持出诊查房,上课堂讲课。由于她名望高,专家门诊时,挂她专家号的病人特别多,为了不误病人看病,她往往头一天开完会,第二天照常出诊。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使许许多多垂危病人经她救治获得了新生。例如:有一位中毒性肺炎患者,不仅休克,还肾衰,随时有死亡的可能。汪师贞教授率领抢救组,经过七天七夜抢救,硬是将这位患者从“死神”那里夺回来:还有一位病人,患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心源性休克。在这种情况下,抢救成功率很低,经汪师贞教授全力抢救转危为安,康复出院后又健康生存多年。在医疗条件相当艰苦条件下,她也同样成功救治危重病人。例如:1974年她率领几十名学生下乡开诊办学时,有一天送来一位中毒性痢疾患者,当时已严重休克、血压测不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四肢厥冷、濒临死亡,汪师贞教授立即组织抢救,经过三天三夜救治使患者神志清醒过来,病人全家万分感激。在半个多世纪生涯中,经汪师贞教授救治的患者数以万计,有许许多多病人从全国各地幕名而来。
在她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行动不便时,她仍顽强拼搏奉献不止,双腿动手术后出院不久,就坚持到临床第一线从事心脏病人B超声波诊断工作及在家中伏案撰写论文和教案。深夜两点,某医院收治了一名已经休克多时的病人,要求汪师贞教授前去会诊。原来这位病人是一位中年女职工,早上乘车时晕倒在车上,当时她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偏低、心包及胸腔有积水,当地医院难以确定病因,只好请汪师贞教授会诊。汪师贞立即前往,到医院后立即查看病人和翻阅有关检验报告,很快作出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诊断,并指导进行胰腺和胸腔引流。很快使病情好转后经进一步治疗证实,汪师贞教授这一诊断完全正确。在场的广大医务人员无不赞誉这位老专家卓越医术和高尚医德。在她客厅的书架上,贴有这样一张自勉联语:“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啊,汪师贞教授正是以奉献精神去谱写她的一生。
汪师贞教授在殊荣面前显得格外淡定,她说:“名医是责任、是医院形象标志。当好一个名医必须要树立强烈责任感,要扎扎实实以人为本,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病人合理要求,要经得起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