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挥优势      老有所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五老品牌 | 老科协智库
彭加木
发布日期:2021-07-29 18:10:10   作者:   来源:    阅读:

彭加木,(1925.5.19-1980.6.17),原名彭家睦,男,汉族,广东省番禺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物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47年彭加木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派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194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放弃去苏联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的机会,赴新疆考察。1964年3月5日至30日第一次到罗布泊外围考察。文革期间,受到无数次审讯、批斗。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第二次到罗布泊考察。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委委员,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80年5月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科考时不幸失踪。1981年10月13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8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彭加木长期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进行探险,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中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彭加木生前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山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1964年至1980年,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20世纪60年代,彭加木完成了几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其中象高分辨电子显微号分辨率的测定,当时在中国国内还是空白,彭加木通过探索,掌握了铂铱位子法,测定了仪器的分辨率,随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考察了十几种病毒的病原,还首先在中国国内发现了多种植物弹状病毒,建立了较灵敏的诊断技术,并将有关技术和经验无保留地交给有关研究单位,为植物病毒的诊断、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疗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彭加木在中国最早建立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界面电泳用于生化研究的技术,在病原鉴定、病毒分离提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1977年、1980年两次来到新疆,指导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所开展植物病毒研究,初步解决了哈密瓜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问题,发现在北疆地区存在着短棒状、线状和弹状3种形态的麦类病毒质粒,这一发现对新疆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热心于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的研究,多年来帮助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等边疆地区的科学研究基地,1980年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穿越盐壳地带,由北向南纵贯干涸湖盆,第一次打开了罗布泊神秘的大门。

彭加木先后发表《新疆小麦花叶病、从矮病原体》《哈密瓜花叶病病毒研究》《生物固沙试验》《新疆马脑炎病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桑树萎缩型及花叶型萎缩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等40多篇论文。

1979年,《新疆小麦花叶病、从矮病原体》、《哈密瓜花叶病病毒研究》获新疆自治区科技成果奖。

彭加木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鼓励不少生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到新疆工作,培养了不少年轻科学工作者。

彭加木的身躯虽然被沙漠湮没了,但他的生命之火仍在燃烧,他的可贵的献身精神将激励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在四化建设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