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挥优势      老有所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五老品牌 | 老科协奖
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职能推进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
发布日期:2018-12-30 16:33:14   作者:   来源:    阅读:

近年来,自治区供销社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新疆林果业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的基本情况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坚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把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谋划,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疆林果面积已达2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000万吨,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其中,南疆四地州林果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果品产量500万吨以上,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平均达2200元,部分地区林果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供销社系统拥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不含棉花加工企业),疆内建立了乌鲁木齐等6大生产加工和物流基地,年加工能力50万吨。带动种植户10余万户,提供种植信贷资金20000余万元,发展订单农业60余万亩,增加农民就业和季节性就业1万余人,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依托新疆供销学校和相关企业,开展果汁酱加工和农产品保鲜专业人才培训,参与农村知识青年、农民经纪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创业培训活动,年培训5000余人次。直属新疆果业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成都、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建成新疆特色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9个、物流配送分仓9个、连锁网点和商超专区专柜2000多个;经营新疆“名、优、特、新”农产品近万种,成为新疆农产品对外宣传、展示、销售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的主要作法及特点

(一)布局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全链条”聚集。近年来,全系统紧紧围绕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特色林果资源优势,以新疆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乌鲁木齐、吐鲁番、和田、喀什、阿克苏为加工及物流配送基地为中心,以标准化加工车间、保鲜库、物流配套服务设施为基础,以收购加工红枣、核桃、鲜杏、葡萄干等林果业产品为主业,提供农产品仓储物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仓单质押等服务,不断提高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新疆农产品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南疆农民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带动作用。

(二)引领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全系统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流通、农民增收。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追溯等体系认证,支持企业与农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品商标+绿色有机认证”品牌建设格局,打造了“西域果园”、“巴口香”等数十种优质品牌。

(三)推动组织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农户“双赢”发展。通过建设完善具有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殖培训、订单收购等方式密切与农民的联系,提高农民种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农户联动发展。巴州、伊犁州、博州等供销社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社员以订单形式建立稳定的原料收购关系,拓展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供销社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四)联动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市场“孵化”成熟。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手段,依托社属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服务主体,将分散的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引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昌吉州供销社加快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和运营力度,形成一个集现代物流与传统商贸相统一、网络经销与实体交易相结合物流网络。伊犁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供销社推进“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供销超市建设,形成了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的经营模式。

(五)搭建“线上线下”外销平台,促进农产品外销市场“虚实”融合。新疆果业集团在全国建成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配送分仓18个,发展经销商、加盟商100多家,建立商超专区、专柜等销售网点2000多个,与各大商超合作开展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专柜联营业务和商超基地直采业务;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服务中小企业1000多家;“十二五”期间,累计经营农副产品100多万吨,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带动农户10万多户。新疆果业集团创建新疆林果网B2B交易平台,已拥有会员1000多家,网上认证企业百余家,合作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及机构20多家,累计实现网上交易额9.3亿多元。运营管理“淘宝特色中国—新疆馆”;承接服务疆内19个地、县的区域电子商务建设工作。巴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等供销社利用援疆机制,以专业公司、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的经营服务网络为依托,在提升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层次、延伸市场开拓广度、增加市场开拓深度上继续下功夫。巴州、伊犁州、阿克苏地区、昌吉州、喀什地区、哈密地区等供销社积极与邮政、商务部门对接,筹划建立覆盖全地区的农村电商系统,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开展网上销售,积极开展与“供销e家”平台共融共建工作,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途径。

三、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够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一致性、供货稳定性、品牌认可度不高,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二是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运距远,运费高,物流损耗量大,没有价格优势,在内地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在推广和销售上未能形成合力,本地产品在网上推广、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网络品牌,知名度不高。

三是销售渠道和信息面窄,信息共享不够,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交易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内地的大中型批发市场没有建立新疆干鲜果品批发交易渠道和平台,不利于果品大批量、大范围的销售和流通;另外网络销售、O2O社区便利体验店等新兴的销售模式运用滞后。建成的销售网点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内陆地区的销售网点建设基本空白。

四是南疆四地州林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流动资金少、覆盖范围小、运作不灵活、竞争能力弱,导致对果农的带动能力弱,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农产品加工和收购季节性强,产品上市相对集中,由于缺少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形成了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

四、做好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提升优质农产品质量。加大对特色林果产品用药、用肥技术质量管理,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力度,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增强获证产品的保护措施,努力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以区域特色为优势,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以优质品牌为依托,培育加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影响带动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全疆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将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列入农业担保体系支持范围。积极开展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政府+银行+担保”等多种服务模式。

(三)以技术和人才为保障,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和研发新工艺、新技术的企业给予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产品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生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紧缺人才。

(四)以完善市场布局为基础,扩展营销网络覆盖范围。建立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销地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及储运费用补贴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和损耗、提升物流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集产品展示、销售、贮藏、保鲜、加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销售聚集区,探索建设农超直供、连锁配送、网上销售、期货交易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方式;进一步拓展新疆农产品销售网络的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网络销售、社区体验店等新型营销模式,并在有影响的批发市场建成新疆林果产品的批发专区,构建批发市场、商超、中小型社区便利店和网络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的销售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在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引导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淘宝、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形成在疆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五)以多种媒介宣传为载体,提升新疆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及公共汽车的车身、飞机、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广告牌、灯箱等影响面广、消费者易接受的特征,长期宣传及推介新疆农产品。通过举办以新疆特色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新疆农产品,提高新疆农产品的知名度。

材料二

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售困境和存在的

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自治区供销社

一、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困境

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的种植面积超过了2200万亩,并且将在最近这一两年就进入了丰产期,但不幸的是,我们的特色农产品从去年开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和难买问题。新疆特色农产品的无论是卖价还是收购价格都已经低至历史最低点,并有持续性降低的迹象。销售仍然乏力以红枣为例:早在10年前,新疆的红枣一公斤百元价格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今天,收购价格已经是低至十几元了,还不好卖。我们的核桃也是一样从原来的七八十元到如今十几元都不好卖了。哈密瓜每年在国内主要销地批发市场烂市已经成为了常态;去年红富士苹果集中上市的销售季节连运费都卖不出来等等。这些问题突显了新疆特色农产品已经在销售上的困境,更是给新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自治区当年发展林果业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新疆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但现状已经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

二、存在的问题

新疆独特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润育出脍炙人口的香甜的瓜果,被誉为“瓜果之乡”,“新疆特产”一直是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个局面呢?

1、用初级工业化的方式做农业产业的恶果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符合特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式的指导。在政绩为导向的发展观推动下,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初级工业化发展模式”做特色农业产业的阶段。加上初期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高价值的刺激作用,整个南疆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无不以规模大二自豪,迅速突破了自治区政府初期规划的1500万亩的种植上线规划,继而突破了2000万亩的种植规模。在大面积种植的过程中,完全是用80年代搞初级工业化的方式和思维在指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注重了规模,在产业的销售渠道、产品结构、品质标准等后续的长远规划没有跟上。造成了今天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2、违背自然规律的特色产业种植模式

新疆农科院突破的红枣接穗栽培技术,以及将棉花“矮化密植”的种植技术推广到红枣产业上,是新疆特色农产品更大的悲哀。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促使了以政绩工程为导向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传统的红枣亩株定植数量在150株左右,核桃就更少了。矮化密植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现在的红枣亩株数量极端的达到1000多株。产生的后果就是新疆红枣、核桃的品质断崖式下降,把原有和内地河北、河南、陕甘地区明显优势弄没了。这两年山西等地搞合作和种植,回归传统林果业的种植模式、统一标准、集中管理品质已经超过了新疆现在的林果产品。我们都知道,红枣、核桃都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农产品,产品的营养从哪里来?一定是土壤中来,超越合理密植的产品,土地自然供养不足,怎么能够出来好产品呢?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为了外表的成型,就大量的施化肥,内在品质也没有了,这就是新疆红枣的自我毁灭之路。去年在阿克苏核桃产业发展论坛上,新疆林科院长说:核桃树本身就有驱虫的功能,可是我们现在的核桃需要打农药驱虫了,说明了什么?过度的密植,使用大肥大水提高产品外观的种植模式,已经改变了核桃的自身的本性,试问这样种出来的核桃还有品质可言吗?当然不可能,新疆特色农产品已经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之路。

3、长远战略规划的缺失造成有产业规模却没有市场地位的窘境

特色农产品产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来规划和统筹,由于新疆的产品品质好,就被内地红枣、核桃产区收购回去添加上当地低品质的产品,打上“新疆特产”来销售,降低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内地产品的价值,但损害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名声。“新疆特产”成为农产品成为“唐僧肉”,谁都在吃,谁都不为此负责。我们曾经享誉海内外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和田枣”等,现在市场变成了廉价的“大路货”。由于新疆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战略缺失,错失了标准制定、市场指导和产业的主导机遇,反向也就对行业没有了指导和引领作用,造成今天新疆特色农产品成为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的红海,是“劣币驱除良币”的经典案例。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数量上去了,却没能主导产业和市场,更不要说标准了。这是对新疆独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大的浪费,也让新疆通过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泡影。

三、解决的办法

1、返璞归真,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农民常说:土地是不会骗人的。多大的投入就有多大的收获。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及绿洲农业的特性,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农业的高地。新疆远离内地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南疆地区,人多地少。如果不走生态高端农业的发展之路,是不可能通过土地实现脱贫和致富的,加之新疆整个区域生态虽然好,但也很脆弱,所以,也不可能走大规模工业化发展之路。因此,利用好生态农业高地的独特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由之路。

2、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地域性”的本质做特色产业

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一定要摈弃过去初级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地域性”是农业的本质,新疆地域广袤,气质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一定要依据自身所在区域的特点和地域性本质,精准的定位发展领域,不能人家发展什么赚钱,你也去做,避免一哄而上。牢记市场规律“物依稀为贵”,做好产品,做精品才能优质优价,而不是一味的在单体品类上做规模,要符合中国小农经济的实际。打造符合地域特质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并做好战略规划,在打造产业的同时,要制定出这个产业的标准,占领制高点才能赢得市场地位和引领产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以农村电商为切入点和抓手构建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

国家2015年开始大力推动农村电商,目前新疆已经有26个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32个自治区级示范县。国家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就是要构建起农村和市场的信息化通路,打破农村信息化闭塞的藩篱。通过农村电商可以建立起消费者和生产者意见的链接,构建起新型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就能改变一直以来的我们在品牌建设上的严重弊端,那就是品牌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这也是我们品牌建设和食品安全到今天都不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农村电商切入就能推动“商品化前置”的实施,从而改变过往的生产和种植模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但在农村电商的实施中同样要有整体的战略规划,集中资源打造新疆农村电商的“一张网”,才能有效的集合新疆特色农业的产业资源,主导市场和体系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