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5日,由新疆老科协会长张国梁带队,副会长李寿山、副秘书长韩敏,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朱进忠、塔城瑞吉兰德公司总经理朱凡组成的考察组,赴宁夏和内蒙两个草种业公司和宁夏中卫防沙治沙项目考察。此行的目的是为召开塔城“新疆草种业发展论坛”和向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建议做前期准备。 赴宁夏和内蒙的调研,为推进新疆牧草种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学到了外省区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案例。宁夏农科院和宁夏贺兰山农牧场茂盛草业集团合作建立了集科研、示范、生产为一体的牧草种子基地。科研单位做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公司负责生产、管理、销售。其特点是,种子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很快就能试种和扩繁,很快就能形成生产力,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典型,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总结的。 草种业规模化生产的典型。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塞乌素绿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立了五千多亩的优质草种业种植基地。公司所生产的优质草种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农牧民生产所需,而且销往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旗。他们的草种业技术来源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科院,尤其是支持草种产量翻番的切叶蜂技术,已经在科研单位技术支持下,得到广泛运用,为稳步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科研人员计划将切叶蜂技术产业化,打造一个新型产业。公司依托科研单位,计划在两年内建设万亩优质草种生产基地。
治沙防沙的国际典范。宁夏中卫治沙防沙研究基地是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建立的研究基地。1955年,竺可桢等老一代科学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研究基地。当时,研究基地的条件极为简陋,住的是老百姓的房子,用的仪器设备基本都是自己研发的,他们为中国的治沙不懈的探索,从防沙治沙作物的选育、种子培育、沙漠结壳菌种培养到沙漠水分平衡实验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沙防沙理论和技术。经过60多年的坚持,基地已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宝贵的科研人才,研究领域已涉及世界前沿的分子生物学和机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其研究成果已经向有关国家推广。同时,研究基地每年都要招收一批其他国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国际治沙防沙的人才培养基地。
调研组在与宁夏老科协的座谈中,同意将联合新疆、内蒙、宁夏、甘肃四省区,就发展中国草种业向中国老科协提出振兴中国草种业发展的建议,并通过中国老科协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
(李寿山供稿、韩敏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