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今天的乌鲁木齐普降瑞雪,道路积雪结冰、出行格外艰难。八钢、铁路局、地震局分会的老年学员们怀揣着对家乡生态的热爱与求知热忱,顶风冒雪奔赴课堂,只为聆听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伯荣带来的“探秘新疆,走进准噶尔——新疆生物多样性特点与保护”专题讲座,用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执着追求。

潘伯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曾任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及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主任等职。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深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干旱区生态环境与植物学的研究,在荒漠化防治、植物引种驯化与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先后主持或参与60余项各级科研项目,并获得20余项科研成果奖励。曾参与近20部专著的编写,主编1部;独自或同他人合作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潘老师的授课分为“新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新疆生物多样性保护”两部分。

讲座中,潘老师先以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基底切入:“这片夹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38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大自然造就的生态秘境——西部的缺口让大西洋暖湿气流得以侵入,冬季20-30厘米的稳定积雪,为干旱荒漠孕育了生命的可能。”他结合卫星地图动态演示,将盆地“北部风蚀平原、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冲积扇平原”的三大地貌分区清晰呈现,让学员们直观理解“独特地貌造就独特生态”的核心逻辑。
讲到植物、动物多样性方面,潘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搭配野外考察实拍图,从普氏野马的野外回归讲到北山羊的峭壁生存,从梭梭的固沙绝技聊到沙拐枣的引种故事,把枯燥的科研知识讲得生动鲜活。当讲到甘家湖梭梭林保护区从“沙进人退”到“植被覆盖率67.41%”“物种从625种增至770种”的蜕变时,课堂上响起阵阵赞叹声。

最后,针对新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潘老师动情的说道: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在行动,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冒雪来听课太值了!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潘老师的坚守精神打动,以后要多向身边人宣传生态保护。”雪后的寒意挡不住求知的热情,老年学员们的执着与潘老师的深耕精神相互映照,让这场讲座成为冬日里最温暖的科普盛宴。
本次课程共有14个地州市分校、96个区县级教学点和125个社区乡镇教学点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