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王燕斌来疆为新疆老科协老年科技大学授课,她宣讲的题目是《踏过平庸,为广袤宇宙燃尽一生——“天眼之父”南仁东》。

王燕斌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从事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她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校史馆做讲解员;曾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的博物馆中小学美育课程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获“最受学校喜爱奖”。
壮美无垠的宇宙魅力无穷。20世纪初,可以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射电波的射电望远镜被发明,由此诞生了射电天文学,人类对天体的观测由光波扩展到射电波。南仁东先生几乎毕其一生建造的“中国天眼”——FAST系统,让我国一跃成为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强国,让国人为之振奋、为之骄傲。

王燕斌的课程从南仁东的求学之路开始,历数了他的成长过程。在清华园,南仁东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树立“建我们自己的观天之路”的家国情怀。王燕斌讲述了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建大射电望远镜的重大意义,讲述了南仁东长达12年艰辛的选址之路、22年呕心沥血建造”天眼“的过程。做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截至2022年1月,“天眼”已发现500颗脉冲星。南仁东22年只做了一件事,从壮年走到暮年,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团队的梦想、国家的梦想。他身上体现的谈泊名利、坚持真理、一诺千金、善良勤劳、渊博的学识、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学界的瑰宝。天空中有一颗小行星叫”南仁东星”,他与“中国天眼”的故事曾感动无数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砥砺前行。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协组织各中学收看了老科大的课程,有935名学生听课,这是新疆老科协老科大学员首次与中学生同步听课,此举有利于中学生拓宽知识面,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心中根植爱国情怀,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世界观和创新思维,激发青少年受众当科学家的梦想,为未来祖国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而添砖加瓦。

本次课程主课堂及全疆各地州市分校和96个县级教学点共有4575名学员听课,加之博州组织的中小学学生听众,共有5510人听课。

5月25、26日,王燕斌先后到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二中学、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九中学做科普报告,听课人数为4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