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新疆老科协老年科技大学邀请马勇刚教授讲授《物候学的前世今生》科技课。

马勇刚是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地理学博士,曾入选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创新环境建设专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社会服务类项目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项。
马勇刚从物候学的发展简史、物候研究现状、物候学成果介绍、新疆物候研究的思考四个方面,向学员们全面系统地讲授了物候学知识。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生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不同物种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繁殖、迁徙等生命周期的变化。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的研究,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生态学、农学、林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马勇刚的讲授使学员们了解了物候学对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规律,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总结的24节气就是物候学的最早研究成果。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学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1962年在他的主持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开展系统的物候学研究。目前,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物候观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图像监控采集系统、多光谱自动观测地面传感器、近地面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制图等不断取得进步,大大提升了观测效率,并能在大尺度上把握物候的变化,有力服务于农业、林业、气象以及地理学等多个领域。
学员们听了授课纷纷表示,物候学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增强了保护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本次科技课,全疆主校和14个地州分校、96个县教学点共有5266名学员参加上课。